红茶的冷后浑,你怎么理解?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一杯红茶放着没喝,等自己想起来的时候,红茶凉了,原本透亮的茶汤竟然变得浑浊。 在关于红茶 […]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一杯红茶放着没喝,等自己想起来的时候,红茶凉了,原本透亮的茶汤竟然变得浑浊。

在关于红茶的术语中,有一个词叫做“冷后浑”,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那么冷后浑有什么表现?冷后浑是怎么形成的?冷后浑跟茶品质又有什么关系?

图片

冷后浑是怎么形成的?

红茶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颜色,是由3种物质形成的——
茶黄素
茶红素
茶褐素。

茶黄素:含量越高,汤色亮度越好。

茶红素:呈红色,是红茶汤色红浓的主体。

茶褐素:呈暗褐色,是茶汤发暗的因素。

据分析,茶汤“冷后浑”主要是在高温状态下,咖啡碱与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处于各自游离状态,其中若茶黄素含量比例高,则形成明亮的“冷后浑”,若茶红素比例高,则形成偏暗的“冷后浑”。

茶黄素类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在高温下,它们能“安静”地以游离的状态呆在茶汤中。但温度降低时,它们就开始“扎堆”,而且还会与茶汤中的咖啡碱“抱团扎堆”形成聚合物,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看起来茶汤就变浑浊了。其他茶类也可能会出现冷后浑,只不过这种现象在红茶中更为常见。

图片

冷后浑与茶叶品质有什么关系?

前面说的都是茶色素与茶汤颜色的关系,其实,茶色素与茶叶品质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茶黄素:也是红茶滋味强度和鲜度的重要成分。

茶红素:也是茶汤滋味的重要构成。

茶褐素:如果含量过高,会导致滋味变淡。

根据相关系数的研究发现,茶黄素、茶红素含量越多,茶汤越红亮鲜艳,茶的品质相对较高;茶褐素含量越高,汤色越暗,茶的品质相对较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者的含量,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一般认为,出现冷后浑,意味着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丰富,出现此种现象是高品质红茶的重要反映,而一些粗老劣质的茶中几乎没有。

茶叶安全信息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