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刚过,细雨蒙蒙,湄潭县永兴镇中华村笼罩在一层薄薄的云雾之中。茶园基地里一汪绿波荡漾,空气中流动着淡淡的茶香。几个村民腰间系着竹篓,在茶垄间采摘茶青,指尖快速翻飞,青翠欲滴的茶青渐渐装满竹篓。
湄潭县永兴镇中华村欧标茶园。湄潭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要质量安全的茶叶,找你们啊,找对了!”考察中华村等地的欧标茶园后,湖北茶商任富军,3月28日在中国贵州茶叶交易中心爽快地签下一笔6000万元的茶叶订单。
中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罗礼忠向记者讲述最近成果。欧标茶园,已然成为连获3年中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的湄潭吸引茶商的“杀手锏”。
“全村6800亩茶园均达欧标,并通过了雨林联盟团体认证。去年,村合作社因茶园增加收入145058元,村民获得近180万元的收益。”罗礼忠原是中华村党总支书记,2021年被明确为脱产干部,专抓村集体经济工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华村人,54岁的罗礼忠,让欧标茶这个之前村民未曾听过的词家喻户晓,让村茶产业走上新的发展之路。
什么是欧标茶?为什么要打造欧标茶园?建设欧标茶园对茶农有什么好处?
在100多场群众会上,在数十次入户交流中,在广播、微信和短信沟通里,罗礼忠耐心地为村民解答疑惑。
“当时我说,茶产业搞不好,可能妻离子散。有人说,罗支书,你夸大了。我没有夸大。”罗礼忠回忆。
茶农在欧标茶园采茶青。湄潭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华村工程性缺水严重,即使湄江河下游流经村里,但近1万亩耕地只有300亩有水灌溉。种不出水稻,村民大多只能买米吃。
罗礼忠坦言,村里90%的收入来源于茶,如果茶叶不安全,产业发展不起来,村民只得外出打工,家可不就散了。
960户3360人,几乎家家种茶,中华村因茶而兴、因茶而富,罗礼忠明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村里的重要性。
早在2000年,中华村就尝试过一场茶产业技术革命。为寻求发展,村民外出学习、不断实践,逐渐掌握了茶叶无性繁殖技术,最先实现自主育苗。
“我们村开始卖茶苗了;有人到其他县当技术人员,年薪几十万;还有人到省外去育苗。”罗礼忠回忆,当时村里大兴种茶之风,原本做鲜椒和生猪生意的他,也投入到种茶中来。
从1939年在湄潭创办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后来扩建为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和贵州省国营湄潭茶场,到20世纪80年代湄潭农民向荒山要地自主广泛种茶,再到2007年后湄潭不断提高茶叶种植补贴鼓励农民种茶,湄潭逐渐发展成为贵州最大的产茶县。
随着茶叶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茶叶品类繁多,品质良莠不齐,茶叶行业市场竞争暴露出“小、散、乱”的弊端。
中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罗礼忠(左二)查看茶树长势。受访者供图
2018年,中华村精彩脱贫,因而,当大多数村子还在紧抓脱贫攻坚工作时,罗礼忠已将乡村振兴提上日程。迎面而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华村的茶产业如何让它兴?如何让它旺?
“欧标茶园的建设就是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号召下应运而生的。”何兴俊是贵州耕田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公司负责湄潭欧标茶园建设。他说,高标准决定高质量,欧标是目前业内公认的最为权威、最为严格的标准,是湄潭茶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2018年,聚焦种植源头,对接目标市场,湄潭提出以国有资本引导引领民营企业,以建欧标(欧盟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茶园为契机,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在湄潭县规划作为欧标茶示范建设基地的3个村里,最初并没有中华村。
“要想茶叶品质好,建设欧标茶园少不了”“机会很难得,必须去争取”……经过一连串的思考,罗礼忠意识到时机的重要性。
多方托人打听后,他抱着必争的心态,独自走进了何兴俊的办公室,坦诚地将全村6800亩茶园的情况作了汇报,希望能纳入欧标茶园建设。
看到了罗礼忠的干劲,何兴俊给了他机会,但也提出了两个条件: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二要细化实施方案。
回到村里,罗礼忠立即组织人力,按照公司相关要求,完善实施方案,时任村党总支书记的他也向村里、镇里汇报,很快便启动了欧标茶园建设。
人员、技术进场,一时间,中华村热闹起来。罗礼忠眉头舒展开来,知道这事,成了。
罗礼忠将全村6800亩茶园统一流转到村合作社,鼓励茶农以茶园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入股村合作社成为股东,耕田现代公司组织科技专家团队、技术人员实地指导,科学化管护,严格按照统防统治、统购统施、统管统销“六统一”建设欧标茶园。
我们什么都不用做不用管,这真的能成吗?当村民看着技术人员时常前来查看茶树,无人机统一喷洒生物制剂,心里的石头才渐渐落下。
2020年4月,经过专家组抽样筛查,6800亩茶园均达欧标,并于同年6月通过了雨林联盟团体认证,中华村的茶园品牌一下子成为了湄潭县茶产业链条的“火车头”。
创新不止于此。
而后,湄潭启动“一亩一证”茶树林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工作。中华村紧跟步伐,茶园主通过购买“一亩一证”并委托本地茶企按其所需生产订制茶叶,茶农每亩每年可增收流转费200元、茶青溢价200元,村合作社每亩每年增收100元管理服务费。
目前,中华村依托“一亩一证”茶树林经营权流转完成166亩茶园流转,近期又签下200亩的协议。
“我承诺,今年村合作社要向村集体经济贡献30万元,很有信心。”罗礼忠说。
茶园高标准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让茶叶提质、农民增收。
中华村村民李邦国展示茶青。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胡晓梅摄
“你看这个茶青梗,是实心的。以前是空心的,现在明显重一点。”村民李邦国把茶青从中间掐开给记者展示。
李邦国家自有茶园12亩,又流转了12亩,一年毛收入有20多万元。“以前每年每亩茶园买生物制剂和肥料就要花600元,现在一分都不要我们出。”
“基地2021年获得欧标茶项目补贴,茶农每亩每年可获得茶叶专用肥补贴300元,生物制剂补贴150元,社会化服务补贴50元以及欧标茶园创建补贴100元。”罗礼忠站在一旁补充,以前每斤茶青均价25元,2021年后涨到了35元,这笔账大家都会算。全村3360人全部成为了村合作社股东,都能获得分红。
“现在,我们喝的都是符合国际标准的茶。”说起欧标茶,大家叫好声一片。
“我们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欧标茶园,打造国家欧标茶园第一县!让全世界的人都来湄潭买我们的茶叶。”何兴俊逢人便激动地讲述他的梦想。
中华村的成功,意味着何兴俊牵头的湄潭欧标茶园建设工作见了成效。目前,湄潭已获得欧标茶园认证面积达61200亩,掀起一场湄潭茶产业革命。
罗礼忠在深圳与合作公司洽谈。受访者供图
在深圳南山区的写字楼里,身穿白衬衫、西装裤、黑皮鞋的罗礼忠笑意盈盈,坦然与人交谈,没有一丝拘谨。
这是2022年6月罗礼忠在朋友圈里发的照片。显然,他适应了自己的董事长身份。
2021年两次赴深圳学习考察,2022年先后到湖南、深圳、重庆宣传中华村欧标茶和“一亩一证”茶树林经营权流转改革政策。罗礼忠步履不停,积极践行“走出去,请进来,同发展,可持续”的理念,让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实现“我在贵州有亩茶”。
“我们也能和外面的大企业对话合作了。”罗礼忠说,手上的欧标茶园是合作的筹码。
去年4月,中华村聘请了国家级高端数字化领军人才谭杰夫为村荣誉村长,同时与贵州叁仟农夫公司、贵州春水堂公司,在基地建设和茶叶销售上进行合作,又与深圳市维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乡村振兴数字化试点,并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贵州基地”模式,携手共谋更长远的发展。
时光不惊,岁月有影,过往的摸索尝试,让勤劳勇敢成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密切关注时代变迁的罗礼忠,认真研读政策,把握机遇,在希望的田野上大胆闯、勇敢试。
现在他坚信,欧标茶园建设是打响中华村的一张名片,可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茶农、茶企、茶商共享整个链条的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范朝权 刘义 胡晓梅)
茶叶安全信息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