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云南将正式施行《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而该条例的第十七条:“禁止外国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采集或者收购古茶树的籽粒、果实、根、茎、苗、芽、叶、花等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外国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古茶树进行野外考察,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这备受关注。
没有硝烟的种子保卫战,由来已久。
明朝,原产于美洲的红薯,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到吕宋岛,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当时,从元朝开始的小冰期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农业种植,中国商人陈振龙在吕宋岛经商发现,产量大、能量丰富的红薯“随栽随活”,就从红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想把它带回福建。当时的西班牙政府禁止红薯出口,不让中国商人带走。陈振龙冒着极大的风险,将薯藤绞入缆绳中,然后再涂上一层泥巴以掩人耳目,才混过了严格的检查。这条后来救了无数人性命的番薯藤被吊在船舷下,经历7天海上漂泊才到达福州并试种成功。由于番薯对气候的适应性强、产量高。当时福建正遭遇饥荒,1593年,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番薯,让饥民度过灾荒。从此,番薯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
近代以来,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强大起来。但在育种技术方面,由于起步落后国外数十年,一直备受“卡脖子”之苦。靠着“先低价垄断,再抬高种价”的手段,洋种子在粮食、蔬菜、水果等多个领域全面抢占中国市场,幸亏世界一流的杂交水稻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才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为巩固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建立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为国家提供了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
云南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适合茶树生长,发现了一批树龄达2000多年的活化石茶树。云南西汉时期就开始对野生茶树进行驯化,作为全球最早人工栽培茶树的地区,结合古地质史和古植物学研究成果,学界普遍倾向于将云南视为茶叶的故乡。即将施行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不仅对树龄达到100年以上的古茶树种质资源、生长管理、环境保护、移植、利用、死亡等全周期科学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更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规范古茶树资源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保障。
打响茶树种子保卫战,意义深远。这不仅是推进云南建设茶叶强省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一些国家全面围堵遏制中国育种技术、张扬种子霸权的有力回应。同时,云南要巩固茶叶种质资源优势,还需在对古树茶资源建立全面保护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力度,让底蕴深厚的云茶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来源:都市时报(付晓海)
图片:来自网络
茶叶安全信息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