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有多少争论,立顿都可以作为茶界的一个参照坐标,可以给很多中国茶企提供思考和借鉴。在这种情况下,茶企业一般都会经历起步、追赶、迫近、并驾齐驱的过程。中国已有不少其他行业的企业走过这条路。现在中国茶企走过了前面的阶段,来到没有坐标参照的区域,中国茶企要做大做强,路在何方?
技术派的观点:技术改良派认为,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必须用技术赋能中国茶,包括栽培技术改良、品种优选、智慧茶园建立、加工智能化、销售数字化等,总之从茶园到茶杯需要技术的全面加持,才能把中国茶做深、做透、做大、做强。
标准派的主张:中国茶之所以无法做强的原因是标准缺失。一旦建立了标准,茶产业就会有飞越式的发展。
但笔者认为,中国茶不仅有标准,而且多而全,覆盖全茶类、全链条,包括生产加工、内含物质检测、农残和污染物限量标准、通用包装及物流运输。“茶叶标准缺失”的概念属于营销人,特指消费端没有判定标准。问题是,消费本就是一个感性的事,千人千面,何来标准一说?中国茶太复杂,茶树品种多如牛毛,茶类产品多如云烟,市场碎而散,没有办法实现市场通吃。
快销门的主意:中国茶的基因是农业,是温情的,是慢节奏的,而21世纪是奔跑的年代,茶叶快消化成为备受推崇的新赛道。中国茶快消化核心有三,即产品简约化、价格亲民化、冲泡便捷化。
笔者初入茶行业时也持该观点,但随着对产业洞察的不断加深,就越不赞同此观点。产品简约化就是回归大单品时代,这显然与信息时代彰显个性化背道而弛;价格亲民化,是与小部分天价茶对比而言,其实高性价比的茶叶早就成为市场主流了;冲泡便捷化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站不住脚,因为泡茶的程序虽复杂,但却是一种仪式感,即使社会节奏再快,但静下来泡一杯茶的时间总是挤得出来的。
创新帮的干法:茶是传统产业,几千年没有干出一个大企业,那就说明我们的思想落后了,干法不正确。中国茶要重振雄风,就必须与传统说再见,就必须运用新技术,创造新物种。
中国茶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保守,对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接受度还是比较快的。中国茶一直在积极探索,不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创新产品。如八马茶业推出了即溶茶、湘茶集团发力速溶茶、正山堂茶业力推冻干茶粉……还有当下爆火的新茶饮,传统茶企也没有缺席。2014年,大益集团旗下全新品牌——大益茶庭普洱茶主题餐饮空间进驻全国各地;湘茶集团推出新一代茶空间——茶守艺,将“现萃鲜茶饮”“时尚工夫泡”“现代茶商品零售”完美融合。
笔者认为,在茶叶深加工领域,探索的意义大于商业价值;中国茶出彩的还是原叶茶,因此把中国茶的突围放在创新上,似乎不是最佳选择。
产业突围的基础是企业突破,企业突破的引擎是品牌崛起。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信仰。品牌的伟大之处不仅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还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思想是载体、是文化,而文化是品牌的基因。文化是一种神奇而又神秘的元素,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敬意与向往,让品牌变成一种信仰。
文化是中国茶的底牌,也是中国茶的王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市场已成长出一批可以与外来品牌并肩的大品牌,其全身无不流着传统文化的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做强中国茶的法宝。
中国茶没有必要死磕工业化,中国茶应该用信息社会的逻辑来重构中国茶产业以参与全球竞争。中国茶的底子是农业,基因是文化。这在工业时代是缺点,但当下时代更追求个性与品质。通过文化,连接茶与用户,这才是信息时代的茶叶品牌的崛起之路。
作者简介
田友龙:品牌管理专家、中国茶业商学院特聘教授,著有《免费营销》《链接——社交时代的品牌法则》。
戴高诺:中国茶营销情景式培训创始人,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商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茶文化协会高级顾问,著有《茶叶应该这样卖》。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茶叶安全信息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