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今年全国两会时间,来自各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发展,纷纷建言献策,为新时代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 :
做好“三茶”统筹,建立统筹发展示范区
我国茶产业总体规模大,但茶产品仍然呈现浓厚的农产品特征,消费品属性弱,名茶多、品牌少,传统多、创新少,作坊多、龙头少。刘文新 代表 认为,要实现 中国“从产茶大国向产茶强国的转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三茶 ”统筹发展的理论是关键,应建立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示范区。
刘文新代表建议,首先出台优惠政策扶优扶强一批茶产业国家领军茶企,充分发挥产业龙头引领作用,全链条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做深茶文化,建议加快培育一大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提高中国名茶、名品、名师知名度,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

建设“ 三茶 ”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由此,何敬麟代表建议在横琴粤澳深合区建设“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尽快构建具有国际标准的三茶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设立国际茶学院,为“三茶”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体系保障;另一方面,也要探索建设国际茶文化创意创新产业基地,建立澳门茶叶标准体系, 从而让“三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够切实反哺中国茶产业,带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建立茶叶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品牌的支撑是品质,而品质的优劣如果没有综合评判标准,就丧失了定价的依据,导致低品质的茶带着故事和营销手段满天飞,最终导致中国茶叶市场的混乱,不利于优质中国茶品牌的培育和中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此,陈勇代表建议以生态标准定原料品质,建立茶叶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将现有的检测类标准、审评学标准、加工制作标准等,用技术手段处理成直观的可打分的模式,权重组合成一个茶叶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并以此标准体系为依据,赋能中国茶产业发展,对内涵养出真正的中国茶叶品牌,对外争取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竞争和定价上话语权。

在大健康战略背景下,我国农业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继高产农业、绿色农业之后,功能农业被认为是第三个发展阶段,农产品的市场结构和消费需求将发生重要变化。功能农产品让农产品中的营养物质从“富含”变为“定向含有”,被认为是未来高端食品的发展方向。
由此,储小芹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富硒茶产业,引导茶产业向功能农业方向发展;鼓励现有天然的富硒资源优势向功能农业方向发展,做成全国示范区和样板。规划将安徽石台县,湖北恩施州,陕西安康市天然富硒区打造成中国富硒功能农业示范区。

茶叶安全信息中心公众号